1984的故事脉络本质上和前作一样,都是讲述戴安娜从神到人再到神的蜕变过程,但在剧情架构上和第一部巧妙回文的同时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故事面貌。
对于戴安娜来说,1984是一次心碎之后变得更加强大的试炼之旅,强大不在于被赋予的神力,而在于内心的坚韧与使命。身为“神”的使命与身为“人”的感情互相撕扯的张力,构成了1984的情感内核。值得一提的是,首映连线时主创被问到更愿意回到1910还是1980年代时,只有导演派蒂·杰金斯选了1910年代,理由是即使那正值一战时期,但也是她从未亲历的时代。她这种对未见之物的终极好奇,明显投注在了电影中史蒂夫的身上。史蒂夫的回归让人愉悦又心酸,他在戴安娜的带领下见识自己死后70年人类文明发展,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戏。那种由衷的对新事物的赞叹、对进步的喜悦、对未来的希望,是属于1980年代的时代精神与乐观主义。
导演在拍摄1984时明显加入了对时局的隐喻,而在因疫情而延迟上映后,这种隐喻显现出更意味深长的思考。抱着无脑爽片的预期去看《神奇女侠1984》很可能会失望,这部电影无意粗暴展现如今最有人气的女性超级英雄的碾压式战力,电影最后的大战可以说完全体现了导演对女性力量的理解,不是如男性超英般的力量压制、英雄主义,而是把神奇女侠当成一种象征,引导自我善意的发现,推动自我实现的可能,以及向往美好新世界的愿景。而在经历过这灾难般的2020年之后,我们是如此需要这种乐观精神的慰藉。
P.S:有人可能会质疑电影里对女性力量展现的过于直白,但当豆瓣热评里言必称“女导演如何如何的”,或许就能理解这种直白的需要。